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百科|常识分享
分享各种百科|日常
020信息网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百科|新闻 >  古都之脊 |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中国经济样本观察企业样本篇一瓶辣酱的长“红”密码


古都之脊 |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中国经济样本观察企业样本篇一瓶辣酱的长“红”密码

发布时间:2024-11-13 10:03:37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

古都之脊 |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中国经济样本观察企业样本篇一瓶辣酱的长“红”密码 

古都之脊 |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图为一列复兴号高铁列车驶过北京永定门城楼前。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这条全长7.8公里的古老轴线,包含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等五种不同类型的15处遗产构成要素。700余年来,它如古都之脊,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统摄着整座城市的空间秩序。

在竞争激烈的申报中,北京中轴线何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12年申遗之路走过了哪些历程?申遗中文物保护工作如何守护共同历史记忆,让“古都之脊”绽放新的光华?日前,记者采访了相关工作人员和专家学者。

体现“中”“和”东方文明哲学理念,真实性、完整性符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标准

始建于13世纪,成型于16世纪,此后不断完善……逾7个世纪的建设中,北京中轴线形成了秩序井然、气势恢宏的城市建筑群,如一把标尺生动标注着历史的演进轨迹,呈现出中华文化的智慧与气度。

在中国古代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中,“中”被赋予了尊贵、美好、善良、和合等价值追求和象征意义。我国古代都城在选址和规划营建中,对“中”的追求发挥到了极致。《周礼·考工记》便记录营造国都的规制为“面朝后市”“左祖右社”,集中展现出中华文明在城市规划格局、功能组织、景观形态等方面对于礼仪和秩序的追求。

“北京中轴线便很好诠释着中国传统都城营建的‘择中’观念,表达出中华文明所秉持的‘中’‘和’哲学理念。其规划格局整体与《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传统都城理想范式相符。”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告诉记者。

在7.8公里的“古都之脊”上,以南北向居中道路为骨架,联系起宫殿、苑囿、坛庙、市肆,形成了左右均衡对称的建筑群。吕舟介绍,其中,天安门、端门及故宫,钟鼓楼及周边商业街市,共同构成了“面朝后市”的空间格局;太庙和社稷坛,遵循了“左祖右社”的礼仪规范;其道路的走向、尺度,建筑的大小、高度、色彩、装饰等均体现了《周礼·考工记》所强调的礼仪与秩序。

体现“中”“和”东方文明哲学理念的建筑群如何符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标准?据了解,世界遗产标准要求: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须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北京中轴线完美契合以上标准,它不仅为延续至今的国家礼仪文化传统提供了独特见证,展现出13世纪至今都城规划对于礼仪和秩序的强调,以及通过城市营造与治理寻求社会和谐安定的美好追求,而且为传统的城市管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物质见证。自建成至今,历经城市历史演进而持续地影响着城市发展,展现出传统规划理念持久的生命力。”吕舟介绍,国际专家在现场考察时对北京中轴线遗产价值阐释表示理解和认同,认为北京中轴线的突出价值逻辑清晰,真实性、完整性符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标准和要求。

纵览北京中轴线方位图可以发现,15处遗产构成要素中,已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天坛和万宁桥(大运河)。而本次以“北京中轴线”的名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又别有一番深意。

“之前对北京中轴线上的文物建筑的价值发掘,主要还是基于个体或单个建筑群自身的价值,存在一定的碎片化问题,没有形成一个更完整更宏大的故事。换言之,北京中轴线的价值不是单一文物的价值所能替代的。”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司长邓超告诉记者。

据了解,除3处世界文化遗产外,北京中轴线遗产构成要素还有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2处未确定保护等级的不可移动的文物。“这样数量众多的遗产组合在一起,共同讲述中华文明的故事和传承,讲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讲述中国传统审美观念,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价值。”邓超说。

北京中轴线钟鼓楼广场,市民在欢快的乐曲声中舞动起龙形彩绸。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申遗工作历时12年、全面完成48项重点任务,多方参与共同努力保护“古都之脊”

晨钟暮鼓,镂刻出古人的时间秩序,也承载着这座城市数百年来的时光回响。

在北京中轴线的最北端,鼓楼、钟楼两座建筑南北纵置,与景山万春亭遥遥相望。站在鼓楼上向南俯瞰,笔直的地安门外大街向远方延伸,灰色的石板路和街边灰色外立面的平房共同构成了和谐的灰色调“U”型空间。远远眺望,在传统民居低矮而平缓的坡屋顶烘托下,中轴线上标志性建筑宏伟壮观,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线。

这一视野开阔的景观视廊,是北京市各单位对中轴线周边环境整治的生动见证。“2021年以来,在北京市西城区政府指导和要求下,我们对地安门外大街进行环境空间整治,采用微更新微修缮方式,尽可能保留建筑的历史形态和老百姓的历史记忆。”北京天恒正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李琰告诉记者。“此外,根据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要求,我们还对临街的北海医院和东天意市场进行降层改造,通过控制建筑高度与建筑屋顶形态,保障景观视廊通畅。”李琰介绍,改造过后,一方面,中轴线富于层次与秩序的价值特征得以强化,另一方面,沿街景观也更加协调,城市环境品质得到了较大提升。

背街小巷环境整治、留白增绿、第五立面治理、一院一策规划……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背后,是一系列如钟鼓楼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实践的集合,凝聚了参与各方的心血。

夏日傍晚,家住西城区什刹海街道白米社区的市民张炜又跟随社区志愿者出发了。参与志愿服务、宣传北京文化和城区文明建设,是近几年他一直坚持的事情。“现在正值暑期,鼓楼这边人流量特别大,为了保持周边的环境卫生,我们每次都会随身携带夹子和垃圾袋,见到垃圾及时捡拾。这些工作虽然并不起眼,但也带动了周围很多老邻居一起加入到对中轴线的保护工作中来。”张炜告诉记者。

在加强中轴线周边环境整治的同时,国家文物局等相关单位强化文物考古工作,为北京中轴线申遗增强有力实证。近几年,一处处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在考古发掘中被揭开面纱,真实准确地反映了中轴线南段道路宽度和路面的变化。在正阳桥考古发掘现场,记者看到,在一个距离地表约3米深的探方内,一座头似狮、身似虎,披挂鳞甲的镇水兽面朝东南,俯身向下探视河道。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利芳为记者介绍,正阳桥遗址历经两期考古挖掘,发掘面积共225平方米,清理出正阳桥东南角镇水兽一座和镇水兽下的雁翅泊岸和桥体一座,实物佐证了正阳桥精准的地理方位和遗址保存状况。

“正阳桥是位于中轴线南段上的一座桥梁,我们通过考古挖掘,让这座长27米宽40米的桥梁所处的历史场景、历史细节展现在世人面前,增强了从正阳门到永定门中轴线南段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为中轴线申遗提供了有力实证。”张利芳告诉记者。

12年申遗工作,分申遗启动(2012年至2016年),全面加速(2017年至2021年),攻坚冲刺(2022年至2024年)三个阶段。其间,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政府连续召开9次部市合作联席会议,统筹解决申遗迎检重大问题,出台《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建立央地跨部门协同管理工作机制;着力推进考古发掘研究,取得正阳桥、天桥、南段道路遗址等重大发现,填补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空白”。

北京市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带动老城整体保护,通过制定并实施《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7月—2023年6月)》,从价值阐释、保护管理、环境整治、公众参与、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共同推进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48项重点任务全面完成,北京中轴线保障体系日臻完善,整体价值深入人心。”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褚建好说。

图为2024年7月9日,来自瑞士的游客在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前合影。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牵引,百余项文物修复工程接连开展,古都风貌重现光华

在天安门广场南端,正阳门巍然矗立。作为明清北京内城的正南门,正阳门是北京内、外城城门中规模最大、形制等级最高的城门建筑。历经岁月侵蚀,箭楼墙体、浮雕等出现不同程度开裂损毁。

“2020年10月,正阳门箭楼修缮启动,箭楼城台、浮雕、窗眉、室内木构件油饰、屋面等被一一修复。修缮中,每一处都坚持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北京市中轴线展览讲解员李思含介绍。

申遗工作开展以来,先农坛等一批中轴线上的古建坛庙迎来“焕颜”计划。其中,先农坛古建筑区域恢复了历史风貌,宰牲亭院落首次揭开神秘面纱,神仓建筑群完成修缮,在与世隔绝了200多年后向观众显露真容。

“先农坛是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将其纳入北京中轴线整体保护体系后,国家对先农坛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日益加大。”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馆长薛俭告诉记者,“申遗之前,先农坛的名气远不及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故宫和天坛,但将先农坛纳入一体保护之后,其知晓度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度在不断提升。在一次针对境外网友的关于北京中轴线遗产区内最感兴趣的点位调查中,先农坛的美誉度仅次于北京故宫和天坛,排名第三。”

7月16日,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许秋月完成对正阳门箭楼的实地巡查后,将文物存在的墙体开裂、油漆彩画剥落等病害点照片上传至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监测与保护平台进行记录,以便后续开展文物保护预警和整治工作。

近年来,随着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数字“保镖”让古老的中轴线得到更好保护和传承。“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监测与保护平台利用遥感卫星、监控摄像头等设备,以及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对中轴线实现全方位保护。”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遗产监测部主任周子予告诉记者,其中监测预警平台以“政务云”为基座,用移动物联网作为连接手段,将遥感、监控设施连接起来,围绕遗产本体、自然环境、交通压力、安防消防等方面,实现对中轴线文化遗产“从天空到地面”的一体化全面监测和保护,构建一套文化遗产动态感知、状态分析、问题研判、智能预警和保护整治的全健康周期监测体系。

“申遗成功既是一座里程碑,也是一个新起点,标志着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进入新阶段。”褚建好说,未来将认真总结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的成功做法,借鉴世界遗产保护的国际经验,切实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带动老城整体保护。同时,加强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作者:文子玉

流程编辑:U032

发布于:北京


中国经济样本观察企业样本篇一瓶辣酱的长“红”密码

新华社贵阳10月23日电题:一瓶辣酱的长“红”密码

新华社记者

从小作坊起家,成长为我国产销量最大的辣椒制品企业,日均生产300万瓶,远销160个国家和地区,以独特的风味征服无数人的味蕾,成为千家万户餐桌上的常备品……

这就是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老干妈),一家土生土长的中国企业。

拿起任何一瓶老干妈辣酱,都能看到瓶身标签上的肖像,创始人陶华碧系着白色围裙,神情坚定,眼里透出执着,恰是企业性格的生动写照——

成立28年来,老干妈始终专注于做好辣酱。近年来,面对消费需求多元、市场竞争加剧等挑战,依然保持着我国辣酱行业龙头地位,销售额、出口额逆势上扬。

变化的市场,不变的辣酱,老干妈为何能长红不衰?近日,记者走进这家企业,探寻其发展密码。

匠心:只为做好一瓶辣酱

沿着老干妈贵定分公司的参观走廊,隔着玻璃也能听到机器发出的轻微轰鸣,以及瓶子碰撞的叮当声。上百米长的自动化生产车间,仅能看见几名巡查设备的工人。

工作人员在老干妈仓库内查看存储的货物(8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空气中时而飘过的淡淡香辣味提示着访客,这是一家辣椒制品企业。

打开一瓶老干妈风味豆豉,黝黑的豆豉、鲜红的辣椒浸在色泽红亮的辣椒油里,令人垂涎欲滴。夹一颗豆豉入口,轻轻咀嚼,软糯鲜香、辣而不燥,浓郁独特的酱香味道在唇齿间弥散开来……

作为土生土长的贵州人,陶华碧从小喜吃辣、擅做辣。年轻时,她挑过货担、摆过小摊、开过饭店,客人最称赞的都是她做的那一勺辣酱。

不承想,做辣酱,成了陶华碧一生的事业追求。

“沿用传统工艺精心制作的老干妈辣酱,是我们的起家产品。”陶华碧的儿子、老干妈总经理李妙行说,这款辣酱一经问世,就被消费者口口相传,迅速在市场铺开。

造就老干妈辣酱特有的香味,离不开独特的工艺,也离不开优质的食材。

“在老干妈,辣椒、香菇、黄豆等所有原料都有着近乎苛刻的选材标准。”李妙行介绍,公司所有产品开发都尽力遵循食材的天然本味。

从袋子中取出一个干香菇,原料检测员李浪仔细端详,凑到鼻子边闻了闻,又拿起游标卡尺测量尺寸。

“我们要求菇盖直径3.5-7.5厘米,厚度必须大于0.4厘米。”李浪熟练地向记者讲出验收标准。

“这并不是吹毛求疵。”老干妈生产技术总监匡维然说,这样选出来的香菇,成熟度最佳、营养成分和口感更好。

用于制作辣椒酱的黄豆在生产线上被精选出来(8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走进老干妈旗下的春梅酿造公司,伴随着轰隆作响的电动筛机,一颗颗饱满均匀、色泽光亮的黄豆,在筛网上翻滚跳跃、翩跹起舞。

“我们选出来的豆子,像无数孪生兄弟。”现场一名工人说,豆子大小相当,才能保证在发酵、炒制等加工环节,不会因为豆子大小而影响品质。

在一旁的豆豉酿造车间,整齐摆放着上百个贴有时间标签的大陶缸。“豆豉一般发酵一两个月即可,但为了使口感更好、风味更醇,我们坚持自然条件下至少发酵12个月。”春梅酿造公司生产总监曾君学说。

工作人员在老干妈生产线上整理货品(8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生产线上,一排排清亮的空玻璃瓶整齐行进,经自动灌装、旋盖、贴标签、装箱,再经智能传感器识别,机器人码垛,整齐摆放到如钢铁森林般的立体仓库……

仓库外,记者发现一箱“不合格”产品,被孤零零地排斥在流水线旁。“看,这箱子二维码上有一道划痕。”现场工作人员用手指着说。

工作人员在老干妈生产线上整理货品(8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从原材料到每一瓶产品出厂,至少经过10道检测。”匡维然介绍,产品除了理化、重金属、微生物等检测指标合格外,还要经过望、闻、尝等感官检测,色香味缺一不可。

“老太太是出了名的严格。”老干妈常务副总经理李鑫清晰记得,曾有一批产品风味出现偏差,负责人挨了陶华碧的严厉批评,约500吨、价值上百万元的产品全部报废。

有员工不理解:“扔了好可惜,一般消费者根本尝不出来。”

对此,陶华碧态度坚决:“产品就是自己的作品,做食品要讲诚信,要对得起良心。”

时至今日,公司上下早已达成共识:如果没有“产品质量不能讨价还价”的坚持,就没有老干妈的今天。

也正是因为陶华碧的较真,才让真材实料、真心做事、真诚待人的“三真”成为老干妈贯穿始终的企业理念,打造出无数人记忆中的匠心味道。

专注:不上市不融资的倔强

在老干妈办公楼,大厅正中间“创民族品牌,立千秋大业”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为了这个梦想,陶华碧给公司立了一条规矩:只做辣酱,不搞多元化、不搞跨业经营。

曾有高校课题组到老干妈调研后提出,只做辣酱是“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违背现代经济理论,建议老干妈多元化发展。

“母亲相信一个朴素的道理,吃的东西,祖祖辈辈都可以延续下去。”李妙行说,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就会花全部精力来呵护它。

这样的场景曾经多次出现:

来自不同投资咨询机构的人员到访老干妈,他们西装革履,带来“并购重组”“股权投资”“上市培育”等概念。

“以老干妈的优秀资质,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境外上市,对企业长远发展和品牌国际化都是如虎添翼。我们可以提供量身定制的全流程服务。”

“谢谢贵公司的美意!有所为有所不为,老干妈有自己的发展策略。”

“很多大的资本公司来过,提出的方案也很专业。”李鑫说,面对“赚快钱、赚大钱”的诱惑,老干妈很坚决,一概婉言谢绝,始终只想着把辣酱做大、做专、做精。

除了不上市,老干妈也坚持不欠款、不融资、不贷款。

成立至今,老干妈执行的仍是现款交易的财务管理模式,不管是对上游供销商还是下游经销商,均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互不欠账。稳健经营的老干妈,拥有充沛的现金流,能够聚焦主业、持续投入。

专注,也体现在做好产品的各个细节上。

“TPE材质盖垫,不含PVC……”在老干妈产品的瓶盖沿上,都打着这样一行字。

为了这个小小的瓶盖垫,老干妈曾花了很多精力。

“原来的瓶盖垫是PVC材质,针对其安全性,英国、瑞士等国相关部门曾要求我们提供检测报告。”李鑫说。

工作人员在老干妈生产线上整理货品(8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2020年,老干妈投资4000万元建设了新的生产线,用上了TPE材质的瓶盖垫。

“TPE即热塑性弹性体,像婴儿饭勺、围兜、软胶玩具等都会用到它。”老干妈质量总监司华光说,“我们的瓶盖垫材质达到了婴儿亲肤级,这让产品更加安全和健康。”

一排排工人,每人拿着一柄带漏斗的特制长勺,将炒制好的辣酱灌进一个个玻璃瓶中……这是6年前记者在老干妈看到的场景。

如今,这一工序已被自动灌装所替代。

工作人员在老干妈生产线上整理货品(8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之前人工灌装,每人每分钟最多可装16瓶,还可能出现漏油导致的浸标、发霉等问题。”匡维然说,自动灌装设备投入近8000万元,现在一条生产线每分钟可灌157瓶,生产效率大为提高,各种形态物料的配比也更加精准。

在公司仓库里,一批崭新的进口设备旁,4名外国专家正在与老干妈的技术人员作深入交流。

这批价值2亿多元的智能化制曲设备,将会应用到今年开工的老干妈提质扩产三期工程中。该工程占地近500亩,预计总投资额超过12亿元。

在工地旁的展板前,李鑫信心满满:“三期工程投产后,老干妈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将迎来大幅提升,最重要的是产品品质会更稳定、更有保障。”

焕新:老干妈其实“很年轻”

“太油了”“味道变了”“不懂现在的年轻人”……近年来,随着消费者的口味日趋多元,加之其他辣酱品牌异军突起,社会上出现一些对老干妈的唱衰之声。

有人担忧,老干妈是否能应对新挑战、适应消费新潮流?

“我看还是继续做油制辣椒稳当。”

“但现在不少消费者喜欢低油低脂食品。”

在老干妈开发新品的实验室里,研发人员之间的业务争论时常上演。

一次次品尝对比,一次次调整配方,只为找到最能触动消费者味蕾的新产品。

在每个新品推出前,老干妈都会作充分的市场调查,还要组织经销商一起品尝,从新品推出到推向市场至少需要半年时间。

去年底,经过两年多精心研制,上千人试吃,近百种配方比选,老干妈下饭菜和拌饭酱一经推出,便受到市场欢迎。

“当下生活节奏快,很多人做饭时间少。”李鑫说,开发这两款产品,就是专门用作速食佐餐,满足消费者的便捷饮食需求。

拿出手机,扫一扫老干妈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点开“产品展示区”,一道通往美食世界的大门就此打开。

页面上,风味糟辣剁椒、干煸肉丝油辣椒、风味水豆豉等瓶罐图标依次排列。点开图标,家常豆腐干、香辣蟹、豆豉回锅肉等约100道美食的原料、做法映入眼帘,还配有专业厨师示范视频。

“扫码学做菜”,是老干妈近年的又一创新尝试,旨在更好地发挥风味优势,让消费者品味更多美食。

开拓海内外市场,老干妈一直很新潮。

一个故事至今令人津津乐道:

2003年,法国巴黎,美食云集的SIAL国际食品展上,人声鼎沸。然而,首次参展的老干妈展位前冷冷清清,营销团队一连坐了几天“冷板凳”,无奈只能铩羽而归。

次年,不甘心的老干妈再度参展,但营销方式却悄然发生了变化。

两个法国姑娘穿着靓丽的服装,用流利的法语热情招呼着过往行人:“朋友,尝尝这款辣酱吧!它是手工制作的,充满了爱意!”

人群逐渐簇拥到老干妈展位前,品尝过后,不少采购商主动留下了名片,表示愿意进一步合作……

这次经历,给了老干妈很大启发:拓展海外市场,当地人在文化、语言、渠道等方面有天然优势。

“后来,我们要求海外经销商必须是当地的。”李鑫说,因为他们最了解那里人们的口味和饮食习惯,更便于因地制宜地制定营销策略。

为了让外国消费者接触并爱上这份来自中国的独特味道,老干妈的经销商时常会组织美食分享、品鉴活动,现场展示老干妈产品多样化的食用场景。

煎锅里,用老干妈辣酱腌过的牛排,嗞嗞作响;烤架上,用老干妈辣酱刷过的肉串,别有风味;还有人用它做汉堡、拌沙拉,甚至尝试将其融入冰淇淋……

“这些创意吃法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广为传播,无形中也为老干妈做了最好的品牌宣传。”李鑫说,某种程度上,老干妈已经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张名片。

“在美国俄亥俄州,有次我在超市和一个老外聊天时得知,他已经食用老干妈辣酱13年了,‘欲罢不能’。”李鑫说,不少外国人称,一旦尝过老干妈产品,就再也离不开了。

如今,老干妈产品已行销全球160个国家和地区,不仅进入了欧美30%左右的主流超市,还远销到秘鲁、巴西、尼日利亚、津巴布韦等南美洲和非洲国家。

今年1至8月,老干妈的销售额同比增长20%,其中,出口额同比增长32%。

从贵州走向全国、走向全球,几十年如一日,做辣酱、做口碑,老干妈还是那个老干妈。

“让顾客持久满意并认可,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李妙行说,老干妈对品质的追求,一直在路上。这瓶辣酱还将继续跨山越海,陪伴人们的美好生活。(记者杨三军、欧东衢、向定杰、施钱贵)?

热门阅读排行
© 020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