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百科|常识分享
分享各种百科|日常
020信息网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百科|新闻 >  超市免费的塑料袋儿,实际上也称重收费!您注意到了吗? 11吨不可降解塑料袋乘船入岛 海口市场监管部门深夜成功堵截


超市免费的塑料袋儿,实际上也称重收费!您注意到了吗? 11吨不可降解塑料袋乘船入岛 海口市场监管部门深夜成功堵截

发布时间:2024-11-21 10:01:52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

超市免费的塑料袋儿,实际上也称重收费!您注意到了吗? 11吨不可降解塑料袋乘船入岛 海口市场监管部门深夜成功堵截 

超市免费的塑料袋儿,实际上也称重收费!您注意到了吗?

在超市里称一颗紫甘蓝,称重时装袋或不装袋,价格竟会差出一角钱。“原本以为是免费的袋子,没想到还按重量收了钱。”近日,短视频平台上有关超市里装生鲜的塑料袋会被收费的视频引发了网友的热议。记者随即也在北京的大小超市进行了探访,发现超市装生鲜的塑料袋如何收费没有一定之规,是笔“糊涂账”。

袋子随生鲜称重 商品越贵袋越贵

走进东城区一家大型超市的生鲜区,前来选购的市民络绎不绝。不少顾客的购物车里,都放着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每挑选一种蔬果,顾客都会扯下一个塑料袋装好,然后再拿去称重。

记者看到水果区有3.99元一斤的梨,单拿一只梨去称,重量为0.396千克,价格为3.16元;可如果把这只梨放进塑料袋再去称重,重量显示为0.402千克,价格为3.21元。加了一个袋,重量增加了6克,价格贵出了5分钱。负责称重的工作人员坦言,如果顾客要求去掉袋子称重,超市会拿掉塑料袋再称;如果顾客没有提出这样的要求,袋子就跟着商品一起称了,“差不了几分钱。”

看到记者两次称重价格的变化,一旁的顾客吴女士皱起了眉:“4元钱一斤的水果,加一个袋子就贵了5分钱。那要是买榴莲、海鲜等单价高的商品,袋子不就是榴莲、海鲜价了?”吴女士认为,塑料袋收费无可厚非,但收费标准应该统一起来,而不是随着买的东西价格高低而变动。

塑料盒扣除重量 塑料袋不减

在东城区另一家大型超市里,水果区放着一台秤,在没放任何商品的情况下,显示屏上显示的重量为-0.02千克。一旁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他们包装蔬果时用的秤,顾客自己挑选的蔬果在自助收银区称重结算。“我们用塑料盒盛水果,所以称重时会提前减掉20克盒的重量。”当问及顾客拿塑料袋装生鲜称重,能否减掉塑料袋的重量时,工作人员连连摆手说:“那去不了,袋的重量也没多少。”

记者挑选了一个黄蟠桃,单价为13.98元一斤,用袋子装上去称重,净含量为240克,总价为6.71元;拿掉袋子单称黄蟠桃,净含量为238克,总价为6.65元,价格差出了6分钱。

记者随机询问了周围的3位消费者,他们都没注意到不起眼的袋子会按“分量”收费的细节。“原以为袋子是免费的,没想到也会收钱。看来以后不能贪小便宜了,买头蒜也装个袋,以为拿回家当垃圾袋还赚了。”顾客杨先生说。

小超市的塑料袋收费更糊涂

在海淀区一家街边的小型生鲜超市,结账区的显眼位置贴着不同型号塑料袋的收费标准:按照大小不同,塑料袋每个收取0.1元至0.3元。可到了结账环节,袋子如何收费却是笔“糊涂账”。

和大超市生鲜区提供的撕拉式塑料袋不同,这家小型生鲜超市称重使用的塑料袋,是带提手的,材质也更为“厚实”。

刘女士挑选了一个12元一斤的贵妃芒,套上袋子称重,秤上显示的价格和售货员收取的价格一致,为7.32元,抹零后收了7.3元。刘女士询问售货员,塑料袋的价格是怎么算的,售货员称:“袋子不另外收费。”

“可连着袋子称重,袋子不就跟水果的重量一起算进总价里了?”面对刘女士的质疑,售货员去掉袋子再次称重,价格就变成了7.2元,比有袋子时的价格减少了0.12元。刘女士要求售货员开出小票,售货员在机器上操作了一阵,打印出的结账清单又变了样:水果和袋子的钱分两项列了出来,贵妃芒7.2元,袋子0.2元一个,共计7.4元。

“一会儿一个价格,也太乱了,塑料袋有成本,收费可以理解,但不能是笔‘糊涂账’。若是塑料袋按重量收费,称重时就应该减掉袋子的重量,这才公开透明。”刘女士说。

在采访中,很多消费者都没想到,原以为免费的袋子实际却按重量被收了钱,而且收费的标准还不统一。“超市应该明确告知消费者,袋子是收费的,稀里糊涂被收了钱,心里总归有些别扭。”多位消费者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但记者也发现,绝大多数超市并非有意误导消费者,是觉得几克的分量实在不算什么,没有计较的必要。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师悦

流程编辑:u070

发布于:北京


11吨不可降解塑料袋乘船入岛 海口市场监管部门深夜成功堵截

南海网6月18日消息(记者 蒙健)“立即停车!接受检查!”趁着货车由船舱口驶出之际,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高新分局执法人员在车流中发现了目标车辆,立即对该车辆闪灯鸣笛示意停车,但司机并未理会仍开车前行。在港口管理人员的配合下,执法人员驾驶执法车穿过车流后,对目标车辆前后堵截,最终成功将这辆涉嫌运输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货车拦截……这是6月17日凌晨1:30,发生在新海港12号停泊口的一幕。执法人员在该货车上查获11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

执法人员驾驶执法车对目标车辆前后堵截。记者 蒙健 摄

线索一货车拉“违禁品”凌晨入岛 执法人员在停泊口前后堵截目标车辆

“今晚会有一辆货车拉载着大批量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从广西运往海南……”6月16日22时,一通电话打入了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高新分局,接到线索后,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清斌亲自指挥调度,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高新分局执法人员立即响应,前往新海港码头进行布控拦截。

执法人员驾驶执法车对目标车辆前后堵截。记者 蒙健 摄

17日凌晨00:20,记者随同执法人员驾驶执法车辆赶往新海港码头。在到达码头后,执法人员向新海港工作人员了解到,今晚靠岸下船的货车将会从码头出口的车道通过。“一旦目标车辆随着车流从这处六车道的通道行驶的话,这将大大增加堵截的难度。”执法人员决定,直接到船舶停泊口待目标车辆下船时进行拦截。

执法人员驾驶执法车对目标车辆前后堵截。记者 蒙健 摄

执法人员根据线索提供的车牌号码,联系港口调度取得车辆的船舶泊位信息后得知,这辆车牌号为桂ABW9××的重型仓栅式货车将在12号停泊口下船。在新海港港口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执法人员来到12号停泊口,此时渡轮已开始卸船,大量过港车辆由船舱口驶出。“大家要注意查看下船的车辆,一经发现涉嫌车辆要立即对其警示停车。”执法人员互相电话提醒着对方。

“看到目标车辆了,就是那辆桂A的货车,让司机把车停下来!”执法人员经仔细排查后,很快在车流中发现目标车辆,立即对目标车辆闪灯鸣笛示意停车,但驾驶员并未理会,驾驶车辆继续行驶。

“立即停车!接受检查!”在港口管理人员的配合下,执法人员当机立断,驾驶执法车穿过车流对目标车辆前后堵截。随着一声急刹,目标车辆车牌号桂ABW9××重型仓栅式货车最终停了下来,记者看到,该货车被逼停的位置距离执法车仅仅20厘米。

执法人员将货车拦截后发现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记者 蒙健 摄

执法人员立即要求货车司机打开货车后厢仓门,记者看到,后车仓内装了满满当当一整车的编织袋,编织袋上印有“全脂乳粉”“缅甸卡伊玛白米”“过磷酸钙”等,但触摸编织袋的手感却与标注的产品不相符,执法人员随机拆开车上两个编织袋,发现里面装的则是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

涉事司机称该批塑料袋欲拉往三亚 经清点共计847包重量11吨

由于时间已到深夜,且为了不妨碍港口的正常运输工作,保证下船车辆的正常通行,执法人员现场决定由司机驾驶货车,执法车辆跟车跟后,将该重型仓栅式货车驶回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高新分局接受调查。

执法人员对货车所拉载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进行检查。记者 蒙健 摄

经执法人员对货车司机询问得知,司机名为闭某平。“这辆货车是我今年3月份刚买的,本想做点运输业务。”闭某平面对记者采访时称,他的车辆挂靠在广西某物流有限公司,平时都是自己经营做些运输业务。6月16日中午,他在广西南宁西乡塘区罗贤路一学校旁的厂房内,拉了这一批货物。拉货时,货主只说这些是装食品的塑料袋,对方口头和他约定拉这一车货到海口的运费是3500元,让他往三亚方向开,届时会有人和他联系卸货,由接货人结算运费给他。

用编织袋装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记者 蒙健 摄

“我并不知道海南已经开始禁塑了,否则我不会送这批货的。”闭某平称,他并不清楚发货人的姓名,只有对方的电话,对方没有与物流公司之间签订书面的承运合同或物流单据。

货车上装载的有黄色、白色、黑色等不同规格塑料购物袋。执法人员采用SJ301手持式塑料快速检测仪对货车上的塑料购物袋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材质为PE聚乙烯,属于海南省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名录(第一批)内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经清点,该货车上装载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共计847包重量11吨。因涉嫌运输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执法人员依法对上述货物予以扣押,并立案调查处理。

执法人员对塑料购物袋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材质为PE聚乙烯。记者 蒙健 摄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高新分局紧盯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运输、储存等关键环节,从销售使用环节追溯存储运输行为,从源头坚决打击生产、运输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违法行为。截至目前,共立案9宗,突击检查源头仓库2家,累计查扣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约17吨。

冷知识|禁塑,是要禁止所有塑料制品吗?>>

11吨不可降解塑料袋乘船入岛 海口市场监管部门深夜成功堵截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陈倩柔?

热门阅读排行
© 020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