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市之王,要被卖了 零食折扣店,开抢超市生意
中国超市之王,要被卖了 零食折扣店,开抢超市生意,
中国超市之王,要被卖了
步步高被申请破产后,轰动中国的大润发,即将迎来命运拐点。
作者 | 王思琪
来源 | 投资家(ID:touzijias)
步步高被申请破产后,轰动中国的大润发,即将迎来命运拐点。
中国零售业最近又曝大消息,昔日名震两岸三地的中国台湾大型连锁量贩超市大润发,要被卖了。有知情人士向媒体透露,“大润发母公司港股超市龙头高鑫零售,正积极寻找买家。”
作为高鑫零售的重要资产,在台湾起家的大润发超市一度风靡中国,是“零售史上第一家完全由中国人自行设计规划管理的大型连锁量贩超市。”1999年,大润发曾因创下240亿元营收震惊全球零售业。2000年,为扩大市场,大润发与法国欧尚合资,加码全球化。
9年后,大润发再创奇迹,以404亿元营收规模力压家乐福,登顶“中国超市之王”。2011年,大润发、欧尚集团合并港股IPO,推动高鑫零售超越沃尔玛,为中国最大零售商。但随着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及电商大时代到来,高鑫零售开始屡屡碰壁。
2017年,在各方撮合下,阿里巴巴斥资28.8亿美元突击入股高鑫零售,又追加280亿港元投资拿下72%股份,晋升公司控股股东,这笔交易间接使高鑫零售市值突破1000亿港元。然而,好景不长。在阿里巴巴接手高鑫零售期间,公司陷入经营性亏损,业绩萎靡不振。几年下来,高鑫零售失去荣光,市值更是距离超1000亿港元巅峰,800亿港元灰飞烟灭。
如今,大润发传出要被出售,不免唏嘘。一代“超市之王”为何落得如此结局?
一
短短一个月,中国零售业已然变天。
这一个月发生了三件关乎零售业未来格局的大事。
9月下旬,累计融资超200亿元的昔日“中国最牛超市”永辉超市,大股东宣布换人。素有“10元店”之称的美股上市公司名创优品以63亿元交易作价接盘永辉超市,促成了2024年零售业罕见的一笔“蛇吞象”收购案,这笔交易当时引发震动,股东京东亏钱大撤退。
投资传统零售则是互联网各路大厂抢占风口的深谋远虑。搞零售,靠线上是不够的,要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构建生态服务闭环。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就是思考到了这一点,“梦想打造全球零售巨无霸”才在2015年坚定不移的喊出发力线下,挑来挑去,选中了永辉超市。
也是2015年,刘强东不顾婚事忙碌,特意去了趟福州逛永辉超市,并有感而发的说,“永辉超市生鲜供应链模式不具备复制性,这和京东一样,其它企业无法复制京东模式。”后来,京东斥资43.1亿元入股永辉超市,刘强东成了互联网电商敢于线下吃传统零售螃蟹的人。
互联网行业的“内卷”有时候估计是看同行“不顺眼”。京东入股永辉超市次年,马云就出手了,他在“云栖大会”首次提出“五新”战略,即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技术、新能源。他格外强调了“新零售概念”说“是对传统零售的一大挑战,亦是一大机遇。”
先不说“挑战与机遇”。永辉超市自2021年起,爆发了持续3年的经营性亏损危机。2021-2023年,永辉超市累计亏掉80亿元。2024年,永辉超市大胆创新向“中国传统零售非标准性样本”、没有互联网大厂进驻的向胖东来“取经”。这件事上过热搜,但效果不尽如人意。
紧接着,京东绷不住了,哪怕亏钱,仍要撤退。刘强东投资永辉超市,遗憾落幕。
二
刘强东投资永辉超市落下遗憾,10月,“中国传统零售王者”步步高,暴雷了。
步步高虽是传统零售,梦想跟刘强东一致,“打造零售巨无霸”。步步高创始人王填,是与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齐名的人物,中国民营超市的“泰山北斗”。与互联网大厂玩转外资、依赖融资不同,王填不想被掣肘,不想中国零售业“落入外资手中”,决定成立步步高。
但王填的思路里有一点跟互联网大厂玩法相似,“用不断扩张的门店、不断增加的业务,不断增多的员工,打开零售巨无霸的大门。”互联网行业的玩法就是“规模化、市占率。”
王填的规模化玩得挺狠,一个超市,设立了约50个控股子公司。2008年,中国举办奥运会,步步高“希望人人可以步步高”。王填认为,继续扩大公司规模的历史性机遇来了,他把步步高推向资本市场,成就一段“民营零售第一个真正意义上连锁超市上市公司”的佳话。
2016年,一切变了。马云那句“新零售概念”影响了步步高的战略。“新零售概念”是“挑战与机遇”可对传统零售来说,主要是挑战。传统零售资产重,与互联网电商的轻资产,本身是融合与对立的关系。2018年,步步高推出“步步高智慧零售”项目,反响平平。
与互联网大厂合作不顺的王填,反其道而行,转身加杠杆杀入房地产。那个阶段,中国房地产拉开了转型大幕,万达、恒大、碧桂园、万科等房企举步维艰。专业的房企如履薄冰,不专业的步步高杀入房地产?曾有观点说,“是新零售扰乱了步步高的阵脚,四处乱撞。”
2022年,步步高步永辉超市后尘,爆发经营性亏损危机。2022-2023年,步步高累计亏掉超43亿元。与永辉超市一样,它们也在积极寻求胖东来的援助。2024年一季度,步步高拉来胖东来管理团队,专门研究胖东来成功的特质,包括压缩营业时间、提升员工福利等。
结果,跟永辉超市大差不差,胖东来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步步高投资集团被申请破产。
外界本以为,永辉超市、步步高之后,中国零售会恢复平静,怎知下一个会是大润发。马云喊了多年“新零售概念”,搞来搞去,阿里巴巴竟然要参考京东撤离重仓过的大型超市了?
三
大润发要被卖了,比永辉超市、步步高,更炸裂。
马云是“新零售概念”发起人,可他也无法把“线上+线下”真正玩出生态闭环。
在中国零售历史里,大润发对零售业的启迪是十分巨大的,真正意义上的民营超市先驱。
它是“零售史上第一家完全由中国人自行设计规划管理的大型连锁量贩超市。”可以理解为,中国人原创出来了零售理念。大润发的故事最早起源于1943年上海,后迁移台湾的润泰集团。1996年,润泰集团管理层在台湾成立大润发,梦想把中国人自己的超市开遍中国。
仅用3年时间,大润发在中国就创造了连全球零售巨头都大为惊叹的240亿元营收。2000年,世纪之交,润泰集团梦想扩大大润发的市场覆盖率,与法国欧尚合资,加码全球化。
这一举动使大润发的业绩规模几乎翻倍,在2009年创下404亿元营收,同期领先外资巨头家乐福在华业务,登顶“中国超市之王”。为了进一步扩大资金、资产规模,大润发与欧尚合并港股IPO,推动港股上市公司高鑫零售超越沃尔玛,短暂坐上中国最大零售商的位子。
那时候,大润发空前强盛,外资在华零售业务根本不够看。而且大润发的强不光是“零售史上第一家完全由中国人自行设计规划管理的大型连锁量贩超市。”它的强大还在于“法国欧尚主动投入大润发怀抱,而不是大润发依赖法国欧尚投资。”是中国零售业的骄傲。
还是2016年,“新零售概念”打破传统零售的平静。
一边造风口,一边马云盯上了大润发。2017年,阿里巴巴斥资28.8亿美元收购高鑫零售36.16%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彼时,外界有说法是,大润发应对互联网冲击是要谋求转型的,马云是“新零售概念”发起人,跟他合作,有益无害。很快,大润发被马云视为心头好。
阿里巴巴又追加280亿港元投资,直接或间接持有高鑫零售72%股份,一举揽入大润发。时任阿里巴巴掌舵人的张勇曾说,“大润发因阿里巴巴而不同,阿里巴巴因大润发而不同。”
这句话体现了大润发在阿里巴巴乃至马云心中的含金量。2020年,凭借这笔“互联网大厂+传统零售巨无霸”的最接近“新零售概念”的史诗级交易,高鑫零售市值突破1000亿港元。
是“新零售概念”下的绝对王者。大润发借势跑马圈地,中国区门店数量扩充至600多家。不过,在阿里巴巴能力最强的数字化方面,没有给予大润发太多支持。在阿里巴巴内部,大润发是个相对独立的个体,“线下零售干得太优秀,也很有历史底蕴,没人敢过多干预。”
管容易出问题,不管问题也容易出。时代列车是滚滚向前的。
四
2024年,大润发绷不住了。
它们在2024财年,年内亏损16.68亿元,亏幅达到惊人的2238.5%。
财报解释,亏损是大润发经营不利持续关店等问题导致的。席间,外界传出大润发此前有2万多名员工离职。关键,这一波亏损,让董事会“金主爸爸”阿里巴巴失去了耐心。
高鑫零售换帅,阿里巴巴终于想到了启用昔日大润发、法国欧尚时代的老将,沈辉。
据说,沈辉1999年便加入法国欧尚子公司,他与大润发、法国欧尚时代的员工,有着深厚友谊,熟悉业务。离开零售业,他入行旅游,后面自己创业去了。现在,董事会又想起他了。
尽管挖来老将,阿里巴巴对大润发的态度早已不是从前。马云时不时人在海外,比较关心“出海”电商。执掌阿里巴巴大旗的董事会主席蔡崇信,爱好投资与篮球。当年,阿里巴巴入股高鑫零售本就不是蔡崇信操刀,前CEO张勇离开了,很难有人会对大润发保持耐心。
上半年,有消息称,“阿里巴巴要出售大润发,并重新评估旗下零售资产。”阿里巴巴CEO吴泳铭表示,“阿里巴巴的优先方向是,的互联网平台业务、AI驱动的科技业务、全球化的商业网络,将更坚决地投入,更果断地取舍。”投入就是投科技,取舍自然与科技无关。
大润发有过辉煌,但本质是传统零售产物。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需要,马云早期的思路是想“打造全球零售巨无霸”的,这也所有互联网电商平台的夙愿。只是大厂的夙愿变了。除了可能放弃的大润发,阿里巴巴对现有的业务再次调整,比如旗下淘天集团(淘宝天猫)近期与京东物流达成合作,斗了超10年的刘强东、马云,放弃了过往恩怨,握手讲和。
“猫狗大战”都是历史了,阿里巴巴放弃大润发似乎也没什么。10月中旬,高鑫零售临时停牌,市值不到200亿港元。复牌后,市值202.24亿港元。有知情人士近日向媒体透露,“高鑫零售,正积极寻找买家。”一旦交易达成,或是中国零售业年内最大规模收购案。
大润发的命运拐点,标志着中国零售业已然变天。
零食折扣店,开抢超市生意
来源:猎云精选,文/韩文静
在经历了开店潮、融资潮、合并潮之后,2024年,“野蛮生长”的量贩零食市场,呈现出更为明显的分化趋势——一些品牌拿到了万店入场券,另一些品牌则未能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黯然退场。
但行业并未行至终局,量贩零食店之间混战仍在继续。近日,来自成都的量贩零食玩家“零食有鸣”另辟蹊径,开起了批发超市。
上个月底,零食有鸣宣布,全面进军硬折扣全品类批发超市新业态,在国庆期间实现189家门店同时开业。这种模式既保留了零食业务的特色,又拓展了冻品、百货、日化等品类商品品类。
无独有偶,越来越多的量贩零食玩家,开始集中调转方向:今年8月,零食量贩品牌“爱零食”宣称将进军便利店领域;9月,零食优选旗下品牌惠真批发超市开始铺货;恰货铺子被传推出批发超市……
这条早已人满为患的赛道上,“零食有鸣们”跨界折扣超市,究竟是主动探索更多的可能,还是压力之下的被迫应战?
从折扣店到批发超市
根据公开信息,自2021年在成都成立第一家店以来,零食有鸣的版图已经逐步从西南拓展到华南、华中、东北等地区,官方信息显示,零食有鸣以每月新增200家门店的速度发展,目前开设门店超3500家。
谈及零食有鸣快速增长,零食有鸣董事长兼CEO何劲鹏曾公开表示:“首先就是选择的力量,我们敏锐的捕捉到了消费者将方便食品作为获取能量的主要方式之一,所以零食有鸣选择在社区与下沉市场密集开店,抓住了线下生意回归的机会。”
此番高调“转型”批发超市,或许是零食有鸣看到了折扣业态的新趋势和新机会。
相较于零食有鸣现有的零食集合店垂直类店型,零食有鸣批发超市显然是一种“新打法”,从商品结构、选址逻辑、门店面积、等多方面都有明显变化。
商品结构方面,批发超市SKU数超3000+,除包含酒水乳品、方便速食、烘焙糕点、饼干膨化、鱼肉制品等预包装食品品类, 还扩充了纸品日化、日用百货等非食品品类,覆盖全家全年龄段消费者的全息生活场景。
选址逻辑方面,零食有鸣批发超市的选址主要以社区、菜市场、农贸市场为主,涵盖范围更广,受众群体更大。
门店面积方面,零食有鸣批发超市在门店面积上有一定扩大,单店面积为200-400平方米。
早在2024年6月,零食有鸣就已经开始试水批发超市业态,在成都测试推出了第一家“零食有鸣批发超市”门店,开业后生意火爆远超预期。今年国庆期间,189家零食有鸣批发超市门店迎来开业。
对于进军全品类批发超市这一举动,零食有鸣在官方微信公众号里给出解释是——满足消费者追求更好的生活,以及对自身能力迭代升级。
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年间,零食有鸣就已经在不断地夯实自身内功,并多次引来资本的加注。
2021年11月,零食有鸣获得了凯辉消费共创基金的A轮投资。2022年3月,又获得了昕先资本、青檀私募基金管理(南京)的A+轮战略投资。2023年5月,零食有鸣再次获得新希望草根知本旗下的昇望基金领投,嘉御资本跟投的B+轮融资。
根据联商网发布的《2023年度量贩零食连锁品牌TOP30》,零食有鸣位列第四,排位仅次于零食很忙、好想来、赵一鸣零食。餐战发布的《全国餐饮品牌赛道排行榜2024版》显示,零食有鸣在零食赛道TOP20榜单内,位列第六。
已处在相对头部位置的零食有鸣,如何做到持续地给资本带来想象空间?能复制铺开的折扣超市,显然成为零食有鸣当下有力的筹码。
跨界批发超市的逻辑
此番进军折扣批发超市赛道,并非一次简单的“跨界”,零食有鸣具有清晰的商业逻辑。
首先,从供应链来看,零食有鸣在零食领域已经建立了成熟的供应链体系,通过进军批发超市,能够将其供应链优势延伸到更多的品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效应,提高整体的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此外,从行业竞争来看,在零食量贩行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单纯的零食销售模式已经难以脱颖而出。通过做超市,零食有鸣扩大了商品品类,与传统的零食店和大型超市形成了差异化竞争。
无独有偶,对于零食赛道的玩家而言,转型升级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今年8月,零食量贩品牌“爱零食”宣称将进军便利店领域;9月,零食优选旗下品牌惠真批发超市开始铺货,恰货铺子批发超市会员日的相关视频也开始传出……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跨界批发超市并不是对零食集合店的简单复制,从单纯的零食扩展到多品类,零食有鸣采购的商品种类大幅增加,对供应商的选择、谈判、管理难度也相应提高。
随着店铺面积扩大,租金、装修、设备采购等成本大幅增加,对零食有鸣资金实力和盈利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总的来说,虽然跨界超市增加了商品品类,但零食作为零食有鸣的核心业务,如何在拓展超市业务的同时保持零食业务的优势和特色,实现零食与其他品类的平衡发展是一个关键问题。
零食赛道行至拐点
简单梳理量贩零食赛道的几次变阵,可以发现,从最开始零食量贩的旋风刮起,到资本携资蜂拥入场,再到行业合并整合,各大玩家“抱团”合作,前后不过数年时间。
今年6月,零食很忙集团宣布全国门店总数突破10000家,并更改集团名字为鸣鸣很忙集团,率先拿到了万店入场券。
这样极具互联网特性的打法,颇有当年茶饮、咖啡连锁大战的盛世气象。频繁的兼并动作下,马太效应将愈发明显。
此外,自带流量的新式茶饮也开始入局零食届,茶颜悦色正式开启量贩零食业务,喜茶、奈雪通过提供零食产品来做品牌延伸,进一步压缩了行业的生存空间。
《2023中国零食量贩行业蓝皮书》显示,2017年-2022年是零食量贩模式弯道超车阶段,期间以114.6%的复合增长率迅速发展。2022年-2027年,零食量贩模式依然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但复合增长率预计会降到27.3%。
简而言之,量贩零食行业的竞争已经过渡至红海阶段。
量贩零食的崛起立足于低毛利、高性价比的单店经营模式,并在连锁复制中以标准化手段实现了规模扩张,但低价,从来都不是核心竞争力,量贩零食品牌想要长远发展,关键还是要修炼内功,构筑自己的“护城河”。
为了不被时代淘汰,“零食有鸣们”不得不变,只有通过更多的手段来焕新,寻求除了价格战外更多的增长机会和出路。
今年年初,零食很忙集团首创“大零食店”这一创新业态,引发业内大零食的消费热潮,以超大包装零食为亮点,打造网红打卡点,将单纯的购物场景升级为“买+逛”的综合消费模式,吸引了大量消费者拍照打卡和分享。
今年6月,零食很辣在长沙开业,满足了消费者追求新奇和分享的需求,这是零食很忙对门店业态的再度创新。
华创证券预测,2023年,量贩零食行业竞争加剧,2024-2025年各家的核心区域或出现一轮调整,此后稳态的区域寡头千店模型形成,而终局大概率以区域企业为主,全国性品牌一两家。
随着品牌规模的不断扩大,量贩零食的业态格局会呈现出显著的分化态势,如何在规模、供应链和产品运营及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才是量贩零食赛道的参与者们需要持续关注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