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老人洗澡 这类新职业特别缺人 大家聊职业发展之道。
帮老人洗澡 这类新职业特别缺人 大家聊职业发展之道。,
帮老人洗澡 这类新职业特别缺人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近日向社会发布一批新职业、新工种,其中,在养老护理员职业下增设了社区助老员、老年助浴员两个工种。
从老有所依到老有所享、老有所乐,近年来,养老行业呈现新需求、新变化。
随着养老服务的细分和专业化,养老领域出现更多就业增长点。
业内专家建议,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规范职业技能标准,多举措提高从业者综合素质。
破解养老难题 新职业不断涌现
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九如城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的护理员张波近日来到家住洪雅县的刘爷爷家,为其提供助浴服务。
76岁的刘爷爷脑出血后部分肢体偏瘫,同时患有一些基础性老年病。“要先测量老人生命体征是否平稳,再进行助浴,其间也要随时关注老人的状态。”他说。
洪雅县九如城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护理主任王东梅介绍,上门服务的护理员至少要经过3至6个月的培训并取得专业护理员证书,助浴过程中给老人翻身也有规范的手法,避免二次伤害。去年6月公司成立居家服务部,目前每天有六七十单,包括营养餐配送、功能维护训练、助浴等业务。
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对从业者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养老顾问等在内的一系列领域更细分、专业性更强的新职业应运而生。
上海是全国最早推行养老顾问制度的城市之一。截至2023年年底共有养老顾问点6988个,养老顾问人数达1.03万人。
专业化、精细化人才缺口较大
记者在多地采访了解到,随着养老需求不断变化,专业化、精细化人才缺口仍然较大。
上海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之一。截至2023年年末,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37.4%。今年1月,上海发布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职业(工种)目录,养老护理员位列其中,可享受上海市人才引进等政策支持。
“当前以护理员为主的养老服务技能人才多为中老年人,青年人较少;养老社工、健康管理师等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存在不足;由于培养时间长,养老服务经营管理人才也较缺乏。”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吴玉韶说。
“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综合管理人员,既懂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又懂采购等工作。”长沙市天心区社会福利中心负责人陈琪说。
同时,记者走访一些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发现,市场上养老专业人才供给存在“供不应求”现象。“行业人才很吃紧,养老专业的毕业生在择业时,有时会有多家企业来抢一个学生。”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教师潘国庆说。
上海市北职业技术培训中心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一线养老护理员紧缺,培训中心每月会开展两至三个养老护理员初级班培训,学员基本上结业证书还没拿到,已经被各类机构预订。
提升从业者素质 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97亿、占比21.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7亿、占比15.4%,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随着养老从业者成为就业市场上的“新星”,规范服务标准、提升服务质量成为必须。多名采访对象指出,应通过提高专业技能、规范培训、建立标准等方式提升养老行业从业者的综合素质。
出台与新职业、新工种匹配的职业技能标准。长沙市民政局三级调研员李红辉说,应尽快出台完善新的职业标准,这对专业人才培养、从业者未来职业规划与成长等非常重要。
通过加强学科融合等方式,提高专业技能和实际需求的匹配度。湖南阿默健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王三香建议,高校养老专业应将医学课程更多地纳入课程体系。
多举措提升从业者社会认可度,提升行业吸引力。吴玉韶建议,可从提升人才素质能力、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保障激励措施等方面入手,吸引广大青年投身养老服务业。应引导养老服务机构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的健康薪酬制度。通过优化岗位配置、健全人才使用机制等方式,强化养老服务人才的使用管理,持续为养老服务业注入新力量。
据新华社
大家聊职业发展之道。
林长昊和雁冰是许多家长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他们生长在上海,从小成绩优异,在重点中学读书,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海外教育。
但他们如今选择的职业道路,似乎并不符合大部分家长的期待。
从交大附中走出来的林长昊,本科进入了中外合办的上海纽约大学学习。即将上大四的他已经拥有了多段实习经历,却决定毕业后进入一家只有五人的初创公司工作。
雁冰毕业于纽约大学,学习电影制作与交互艺术,最终回到上海,没有进入大厂,而是成为了一名独立的“斜杠编剧”。
在相对低迷的就业环境下,学生和家长纷纷开始重新思考“留学”和“职业规划”:
在海归硕士满天飞的时代,留学是否还有意义?
大公司是不是留学生的唯一出路?
到底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为此,心理咨询师/外滩教育特约主持人吴迪,邀请了林长昊和雁冰做客外滩教育直播间(《外滩会客厅》),分享自己的亲身职业经历。
此外,吴迪还邀请到英特尔高级研究员杨华,德勤税务合伙人、前中国区校招负责人梁捷,从职场老手和招聘专家的角度,为大家普遍关心的留学生求职话题进行解答与分析。
从左到右依次是主持人吴迪、 雁冰、林长昊,以及英特尔高级研究员杨华
这场直播深受观众好评,为此外滩君特将直播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当学霸留学生,
成为“斜杠编剧”和初创公司打工人
来源:wjl.5lao.cn
来源:wus.qujk.cn
来源:wvd.xmotos.cn
来源:wjd.net2000.cn
来源:wpe.3ddv.cn
来源:wiu.k3vin.cn
来源:whq.cuckoos.cn
来源:wiq.yijufang.cn
来源:wjl.d800.cn
来源:wro.dominican-republic.c
相比大部分学生而言,林长昊很早就开始盘算今后的就业问题了。
直播过程中的林长昊讲述个人经历
中学期间,父亲发现他对炒股感兴趣,就给了他一笔钱让他“试水“。“先赚了一下,又亏了一下,然后感到恐惧。”林长昊回忆道。虽然有盈有亏,但这段经历成为了他青少年时期的一场有趣体验,或许也为后来的职业规划埋下伏笔。
高中时期,在学校职业规划课的启发下,林长昊对自己的职业和择校方向都有了更加清晰的想法:他希望有一天能在中国创业,成立自己的公司,或者拥有自己的业务。
因着这个愿望,在选择大学的时候,他也有自己的考量。他希望自己能更加理解多元文化,具备国际视野,但又不想丢失和国内的紧密联系,于是选择来到上海纽约大学读本科,学习数据科学金融和商业两个专业方向,三年在国内,一年在美国。
早早就开启了职业规划的林长昊,从大一暑原创自主品牌就开始了实习,至今已有三段实习经验:
大一在一家“不算特别大,但个人非常喜欢”的公司做数据挖掘;
大二暑原创自主品牌在一家量化私募公司学习经验;
如今,林长昊在一家金融科技领域的初创公司实习,做数据和交易方面的编程与对接工作。虽然是实习生,但老板十分重用林长昊,正在让他独立完成系统开发的工作。他决定毕业后直接入职这家公司。
林长昊坦言,本科生的就业窗口比以前更小,进入大公司也比较困难。他曾向一些公司投去了简历,但基本都止步于第一轮筛选。
在他的观察中,能够获得内推机会的本科生更有机会进入大公司。
但他并不认为大公司是求职的唯一道路:“一些初创的,小的公司也有很多机会,它可能更看重你的个人能力,你之后可能也有机会脱颖而出。”
相比于林长昊,雁冰的留学生涯更长。她本科和硕士都就读于纽约大学,学习电影制作和交互艺术,如今是一名常驻上海的独立导演和编剧,但她更喜欢称自己为“斜杠编剧”。
雁冰与吴迪分享自己的留学生涯
虽然中学时期也成绩优异,但和林长昊不同,雁冰18岁报考大学时对自己的未来一片模糊。她当时申请了许多专业,最终前往纽约大学学习电影制作。
雁冰所在的艺术类专业被从事考研辅导的张雪峰称为“天坑专业”,这也代表了多数人对该行业的看法:不够稳定,没有名气、作品和资源时,付出大于回报。父母也更希望雁冰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雁冰承认,在自己的观察中,电影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一定继续留在影视行业,有些人进了大厂,有些人转行其他专业。但她认为创作和转行不一定冲突,有些人进了大厂也从事着和影视相关的工作,比如在剪映任职产品经理,有些人转行后依然坚持着创作。
雁冰的职业规划是在学习中逐渐确立的。她在读书期间发掘出了自己对电影艺术的热爱,随后成为独立导演和编剧,参与电影拍摄工作,也获得了一些奖项,父母才逐渐认可了她的选择。
“这个时代很多元,而且变化太快了,跟他们(父母)年代面临的社会情况非常不一样。”雁冰感慨道。
雁冰在直播过程中谈到自己的职业规划
AI、VR等科技在近几年的迅猛发展,让很多人开始质疑传统影视行业的价值与未来的就业空间——艺术从业者的工作,有一天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雁冰尝试用ChatGPT写过剧本,最后发现AI擅长于概括总结,但还做不到创新,即打破现有的叙事模式或框架,提供不一样的创意或故事。
正因如此,雁冰不但不认为快速发展的科技会夺走她的工作,反而看好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手机游戏《恋与制作人》的火爆就让雁冰嗅到了故事创作对于游戏行业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能写出足以打动观众的游戏故事,它(游戏)的质量肯定又会提高一层。”
学历贬值?
留学是否还值得?
主持人吴迪是90年代初的留美硕士,她发现,如今“唱衰留学”的论调愈发强烈。她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刷到类似的内容:
海外学历贬值,高价供孩子留学,孩子回国却只能找到月薪5000元的工作,还有人对留学的价值失去信心,发出犀利提问——500万用来给孩子留学,还是用来买一套房?
在就业环境低迷的现状下,家长更加关注留学和深造是否能带来有形的性价比,比如是否能帮助孩子更容易地找到工作,提高起薪,等等。
留学值不值?是抓紧实习还是专注学业?这些都成为不少家长关心的问题。
还未毕业的林长昊直言,留学生依然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在最顶尖的一些外企竞争的,大部分都是(在海外)读完硕士回来的学生。”林长昊说道。他觉得如果自己想在大公司求职,和留学生之间的竞争关系会更加直接。
在美国上了一学期课的林长昊,则直观地感受到了上海纽约大学和纽约大学的师资区别。
采访过程中的林长昊直言,
留学生依然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他在美国修了五门课,发现纽约大学的学术氛围更加浓厚,老师的资历,从业经验和学术著作也更加丰富,“他们有一些研究成果,让我(在求学时)能够知道他(们)创造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艺术专业出身的雁冰从自我提升的角度解读了留学的意义。
她认为留学可以给人提供一种了解多元文化,看到广阔世界的途径。对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无论在哪都可以为之努力。
因此,雁冰认为艺术生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完成课业和获得学历,更在于积累阅历,并将之融入自己的艺术作品,提高作品质量。“这对于艺术生来讲非常重要。”雁冰说道。
雁冰承认,如今研究生学历已经不稀奇了,决定学生能否获得“好工作”的,是过硬的综合实力,包括好学历、好成绩、好作品,林长昊在此基础上补充了“好运气”,即通过实习,校友等资源,把握好合适的职业机会。
林长昊也强调了课业成绩的重要性,自己身边也有同学一直在积累实习经验,但最终因为GPA不够理想而错失return offer。他打算毕业后就进入职场,不过,今后还会考虑继续深造。毕竟,据他观察,在金融领域,一些偏研究型的岗位非常看重学历。
杨华:
在高发展和强竞争时代,
兴趣至关重要
站在求职市场另一端的人,如何看待当下的就业情况呢?
杨华是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的研究员,目前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工作。她也曾是一名留学生,早年间在美国获得了电子工程专业的博士学位。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的研究员杨华
她承认,现在的求职市场的确有点卷:“人才确实多,用人单位就会挑:不仅挑985,还要挑头部985,还要挑头部985里实习经验特别丰富的人。”杨华所在的部门往年要招一二百人,今年只招聘几十人,而且只进行毕业生校招,没有社会招聘。
对于备受关注的“教育贬值”话题,杨华并不否认。因为没有实习经历,她曾经毫不犹豫地筛掉了一名哈佛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学生的简历。但她认为教育贬值的核心原因在于教学内容与社会实况的巨大脱节。
“社会已经卷得天翻地覆,但学校课程不会更新得那么快。”杨华解释道。
她认为IT专业的学生除了上课,还要花大量时间,以实习的方式学习,走在技术前列:“从这个角度来讲,你从学校获得的可能不是知识,也不是技能,更多是你的同学,或海外留学经历。”
图源:Pexels
对于IT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贬值现象,杨华为学生提供了三个建议。
第一,选择专业时要遵循个人兴趣。
“你不知道明天人工智能会把哪个行业给端了,真的有兴趣,渴望跨界做出新奇东西的人才能活下来。”杨华说道。
杨华指出,至少在人工智能领域,跨界已经变得无比重要。
杨华近几年的工作离不开和其他行业的交流与共创,这意味着她和另一领域的工作者要互相学习,互相赋能,才能完成项目。她认为这需要从业者的兴趣作为动力,主动钻研自己的行业,不断观察自己与人工智能或其他行业的合作机会。
说到这里,吴迪分享了最近她做的一个职业咨询:
一名985毕业,已经进入大厂工作的32岁女性,表达了自己对于未来职业方向的焦虑。因为所在部门正在裁员,女孩担心起自己的前途,有了换工作的打算:考公、考编、当小学老师,种种路径涌入了女孩脑中,而她对这几个选项的难度也一无所知。
但吴迪认为她真正需要思考的,是自己是否已经走在了正确的路上,是否要因为个别员工的被裁而怀疑自己,慌不择路。
杨华指出,IT行业的人员动荡的确比较多,但吴迪口中的女孩因为对自己所处的行业不感兴趣,不够热爱,所以来了一点危机,就想换到一个更保守,更安全的领域。“如果你有兴趣,就能找到一条非常有个人特色的定位,很好地走下去。”
杨华对学生的第二点建议是主动扩大社交圈。
林长昊在读书期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他在国内读书时说的英语比在国外还要多。杨华对此也有同感,她在美国上学时也发现,中国留学生只和本国人“一起玩”。
杨华认为这种行为和态度束缚了学生的交际渠道,也降低了他们获得工作的机会,不仅不利于现阶段的求职,哪怕在未来的工作调动和裁员中,不认识其他部门的同事也是一种弱势。
对此,她建议学生在学校积极参加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并努力进入社团的管理团队,接触到各个专业,各个年级的同学。
这与林长昊的观察不谋而合,他口中能够获得内推,进入大公司的同学,其实利用的也是自己广阔的校友人脉。
杨华十分建议内向的学生走出舒适区,不主张他们给自己扣上“i人”的帽子,然后以此排斥重要的社交活动。“i人也可以跟别人打交道,只要适时地补充(能量)就可以了。”她建议道。
图源:Pexels
最后,杨华希望年轻人拥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一是为了追赶快速迭代,三五年就会发生变化的行业。
杨华指出,现在已经不是学校里学的东西就能用到退休的时代了。
二是为了掌握跨界的能力。
“AI时代,跨界这个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很多机会来自于跨界。”杨华说道。
梁捷:
想进大公司,
中国学生要增强表达欲和目标性
梁捷曾经是德勤中国区校招负责人,如今常年往返于上海和香港,她是少有的90年代初在美国读本科的大陆人,在美国、加拿大都有工作经验。
她指出,现在的就业市场存在人多,岗位少的情况,招聘方自然可以“更挑剔”。“只有比较顶级的学校才能在机器筛选中过关”,但即便过了学历和成绩的关卡,有没有实际的项目经验或相关证书也是德勤要严格考核的点。
“不是有实习就能占优势,很多实习是买来的。”梁捷坦言。
曾任德勤中国区校招负责人的梁捷
在线上与主持人吴迪进行交流
作为外企,德勤是否更加青睐留学生? 梁捷表示,德勤青睐的并非海外的一纸文凭,而是学生通过海外的学习生活而获得的,能够用在工作上的能力。
比如了解国外商业文化,理解外语职场的语气语境,或者拥有德语,日语等第二外语能力,可以服务非英语的海外客户。
她最讨厌“留学性价比”的说法,因为留学“不是可以完全用经济效益来衡量的”。
在她的观察中,无论留学生毕业后在哪工作,如果没有父母的帮助,比如提供食宿,起始工资基本只够用来支撑基础生活,工资高的地区通常生活成本也高,上海、香港、纽约都一样。
虽然留学难以带来短线收益,但它的确提供了一个见识不同文化的机会。
图源:Pexels
有海外读书或工作经验的人大多见识过印度一代移民的迅猛发展,德勤刚刚卸任的全球CEO也是印度人。同为外国人,为什么印度人能够在西方职场上快速获得地位?
梁捷认为,这与中印学生受到的教育差异有关。要想在外企工作,中国学生需要加强自己的沟通意愿和目标性。
首先,梁捷发现中国长大的孩子更在乎面子,自我评判的心态更强。
“表达之前,你会自然而然地先判断这是不是废话?有没有用?会不会让我看起来非常stupid?”在不断地自我审问中,中国学生的沟通意愿被大大削弱。
举例来说,当老师布置功课后问学生有没有问题,印度学生通常都会提出问题,而中国学生更多认为提问就意味着没听懂。
但梁捷指出,提问的真正意义在于对齐需求——你是否真的明白老师的意愿?你的理解方向是否正确?这一点在工作中,面对老板的时候同样适用。
其次,梁捷观察到很多年轻人的人生目标并非发自肺腑,而是别人给的:“考进985,找一个投行工作,28岁结婚生子…你仔细想想,有多少目标对你是有吸引力的?”
目标性不明确的人在职场更容易成为追随者,完成别人交代的任务,不问原因,不求成长,更没有带领别人一起前进的欲望。
在这点上,梁捷很佩服自己的一些印度同事,愿意在团队里主动站出来,引导大家解决问题。
对于缺乏表达欲和目标性的中国学生,梁捷的建议和杨华类似。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即“你究竟怎样才会快乐?”然后在此基础上走出舒适区,克服自我评判的念头,“冲出去多试几次”。
“你会担心非常丢脸的(行为),别人可能都没注意到。”梁捷说。
图源:Pexels
那么,初入社会的学生要怎样具体规划自己的职业呢?
雁冰给出了自己的操作方法:
她会以2-3年为周期给自己设立目标,比如着重锻炼自己的哪些能力,做怎样的工作,完成怎样的目标,成为怎样的人。但在此期间,她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弹性调整。
“不断适应快速变化的节奏,这是时代给年轻人的新挑战。”她说道。
在直播最后,吴迪和杨华强调了父母能给予孩子的支持。在低迷的就业环境中,即使名校出身的学生也越来越难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
杨华回忆起朋友的女儿,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投了300份简历也没找到实习。杨华听闻,将她介绍给了自己正在硅谷创业的朋友。对于女孩来说,其父母的人脉在此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