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百科|常识分享
分享各种百科|日常
020信息网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百科|新闻 >  智能手机挤占市场,相机厂商何去何从 1元买4000份科普文案,1万元请三甲医院医生代言,还能相信“白大褂”吗


智能手机挤占市场,相机厂商何去何从 1元买4000份科普文案,1万元请三甲医院医生代言,还能相信“白大褂”吗

发布时间:2024-10-26 15:05:45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

智能手机挤占市场,相机厂商何去何从 1元买4000份科普文案,1万元请三甲医院医生代言,还能相信“白大褂”吗 

智能手机挤占市场,相机厂商何去何从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记者 丁雅栀 环球时报驻德国、日本特约记者 青木 王天晴】随着智能手机的摄影功能明显提升,人们现在可以轻松拍出高清照片。智能手机不仅便携性高,而且使用手机上的APP,还能轻松对照片进行修饰加工。日本相机与影像产品协会(CIPA)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相机出货额为7143亿日元(1000亿日元约合47亿元人民币),仅为2008年的1/3。相机生产企业如何生存下去?答案是它们一直在寻找与智能手机竞合之道。

此消彼长的较量

换手机还是买相机?大学生敏敏陷入纠结。“现在手机拍照功能非常强大,不仅像素高,而且广角、长焦、微距都能拍,表现力也很不错,感觉能够完全覆盖我平时的需求,但是总觉得相机更专业,能适应更多场景。”

当下旗舰智能手机大战中,拍照功能是火力最猛的交锋点之一。从数十万像素到亿级像素,从单摄像头到加特林枪管似的多摄像头,无论是远山飞鸟,还是路边鲜花,智能手机都能轻松捕捉。而人工智能的出现,让智能手机在摄影摄像领域变得更卷,厂商纷纷自研影像芯片,让智能手机在图像识别、场景优化、夜景模式等方面表现出色。

随着智能手机摄像头性能的不断提升,其拍照效果已能够媲美甚至超越部分入门级专业相机,从而吸引了大量原本可能购买专业相机的消费者。

《环球时报》记者搜索发现,主流相机品牌的多款相机像素仍停留在2000万至5000万范围内,同时,专业相机通常配备的是可更换镜头系统,这意味着摄影师可以根据拍摄需求选择不同焦段的镜头。然而,一旦镜头安装在相机上,其焦段就是固定的;而变焦镜头虽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整焦距,但不同焦段间的切换可能需要一定时间。高昂的镜头价格和复杂的操作“劝退”了一些消费者。

资料图

而智能手机摄像头通常集成了变焦功能,虽然这种变焦往往是数字变焦与光学变焦的结合,但在日常使用中足以满足快速场景切换的需求。智能手机摄像头的焦距调整也非常迅速,用户只需轻点屏幕或通过滑动操作即可实现焦距的微调或大幅度变化。这促使很多消费者选择智能手机摄影。

自1995年卡西欧QV-10问世以来,数码相机独领风骚十多年,全球出货量在2010年左右达到顶峰,从那以后直线下降。日本内阁府每年对约5000户全国2人以上家庭的耐用消费品普及情况进行一次调查,4月公布的2023年度末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8.6%的家庭拥有数码相机,创2005年以来最低值。数码相机普及率以2012年末的77%为转折点,逐渐呈现出下降趋势。另一方面,智能手机普及率在2023年度末达到93.8%,与2013年末的54.7%相比大幅提高。

在曾经的相机制造大国德国,形势也并无不同。《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25日走入德国最大电器连锁店Media Markt位于柏林的一家店铺,发现店里有几个柜台展示着各种相机及周边产品。但与入口处的苹果、小米等手机品牌的柜台相比,这里显得较为冷清。一名店员告诉记者,与2010年左右的高峰期相比,现在相机的年销售额不到当时的1/10。不过,高端专业相机、娱乐化相机和儿童相机目前仍比较受欢迎,因为智能手机仍无法完全代替。

技术创新与市场策略调整

在智能手机摄影功能日益强大的背景下,各大相机厂商正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策略调整探索生存之道。

例如,尼康一边调整战略、将重心转向“幕后”,一边在相机大战中毫不松懈,推出新品。据《日经亚洲评论》报道,在主力产品数码相机的市场趋于萎缩的情况下,尼康计划从以镜头为主的光控制零部件中寻找优势,并投资1000亿日元,用于升级改造镜头工厂等,转变为支撑太空产业和最尖端半导体的“幕后企业”,力争实现新的增长。“从小如米粒的镜头到半导体设备使用的大尺寸镜头,我们计划在栃木建设可以生产所有镜头的工厂”,今年4月升任尼康社长的德成旨亮说道。

为“止血”,2020年,尼康曾宣布裁员超过2000人。2021年,尼康关闭了两家日本工厂,将生产基地集中到了泰国和本国栃木县。在经历裁员和生产基地调整后,尼康将资源集中到高性能镜头研发上,并将预拍功能等高端技术应用到中端机型。尼康推出的新款无反相机Z6III具备预拍功能,能在快门按下前1秒内捕捉120帧图像,强化数码相机在与智能手机竞争中的价值。

而富士则因其自主开发的色调表现“胶片模拟”技术在社交平台上收获了一大批拥趸,被网友戏称为“电子茅台”。对富士来说,相关产品缺货和涨价已司空见惯。今年2月20日,富士正式发布新一代X系列紧凑型相机X100VI,并在京东开启限量预售。京东旗舰店的产品页显示,消费者需要预约并抽签成功后才可获得购买资格,且预约开始后,24小时预约量飙升至30万台。自开始预售到正式开售期间,多个电商平台的富士官方旗舰店的数据显示,参与预购的人数超百万。在二手市场,一台使用了两三个月的热门款富士相机都能溢价2000元售出。

“在各个平台旗舰店蹲守了几个月都买不到,最后只能在二手市场高价买了一台。”爱好摄影的夏薇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喜欢富士并不是因为它的像素有多高、画质有多好,“主要是那种感觉,其他相机和手机都无法替代”。

德国徕卡最近几年也取得不错的销售成绩。德国《经济周刊》报道称,徕卡2022/2023销售季销售额达到4.85亿欧元,连续第三次实现销售额增长。2000年后,徕卡曾陷入严重的亏损。2004年,徕卡在更换管理团队和获得投资后,焕发了新活力。现在,徕卡不仅销售相机,还销售步枪瞄准镜、手表和眼镜。如今徕卡相机几乎成为奢侈品,像徕卡M11-P售价达8750欧元。

索尼将其自动对焦技术定位为数码相机领域的主要差异化因素,针对无反相机在自动对焦方面的挑战,索尼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技术改进。索尼预计在2021至2026年间,以数码相机为核心的成像业务将实现年均8%的销售增长率,显示出其对领域的市场信心。

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也受到相机厂商的关注。CIPA的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数码相机市场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这一年,中国市场的数码相机销量同比增长24.8%,增幅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佳能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执行董事、佳能(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小泽秀树认为,随着对高质量照片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关注相机,以获得更出色的拍摄效果和可更换镜头的灵活性。同时,中国的银发群体也是一个庞大的潜在市场。随着健康寿命的延长和退休后空闲时间的增多,他们对摄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佳能已经观察到越来越多中老年人使用其产品进行摄影创作。因此,佳能对中国市场的未来增长持乐观态度,认为年轻人和银发一族两大群体将共同推动相机市场的持续发展。

有竞争也有合作

其实竞争之外,相机品牌与手机厂商的跨界合作也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

相机厂商作为摄影领域的佼佼者,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专业的品牌形象。它们擅长镜头设计、图像处理、色彩管理等方面,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成像效果和丰富的拍摄功能。而手机厂商拥有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和广泛的用户基础,随着消费者对手机摄影性能要求的不断提升,手机厂商开始寻求与相机品牌合作,以进一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比如,小米与徕卡合作推出的小米14系列手机,搭载了最新徕卡镜头,拥有全新的光学系统和算法处理,显著提升了手机的摄影性能。小米14 Ultra配备了徕卡四摄系统,支持全焦距8K 30fps视频拍摄,并引入了快速拍摄模式等创新功能。OPPO则与哈苏合作打造新一代超光影影像系统。

相机品牌与手机厂商的合作,首先体现在对手机摄影性能的显著提升上。通过引入相机品牌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手机厂商得以在手机摄像头中融入更高级别的感光元件、更精密的镜头设计以及更强大的图像处理能力。这使得智能手机在拍照清晰度、色彩还原度、夜景拍摄能力等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步,甚至能够媲美专业相机。用户只需轻轻一点,就能轻松捕捉到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当然,相机品牌与手机厂商的合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考验。如何平衡双方的利益诉求、确保合作项目顺利推进,以及应对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和挑战等,都是双方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然而,正是这些挑战和考验,促使双方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合作方式,以实现更加紧密和深入的互动。


1元买4000份科普文案,1万元请三甲医院医生代言,还能相信“白大褂”吗

“我是**医院的副主任医师,有一款产品推荐给大家……”“**医院医生、**医学会委员、医学博士推荐”……有这些头衔的“白大褂”在推荐某款产品,是不是大大提高了可信度?

“老人远道而来问诊不容易,找助理安排加号吧”“医院挂号系统显示停诊,加我助手的微信号,可以预约面诊”……求医心切,却挂不上号,看到医生的短视频账号提供加号方式,是不是感觉多了希望?

然而,很多陷阱就在这些以“白大褂”为主角的短视频中。今年9月,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网络直播领域虚和低俗乱象整治”专项行动,其中包括整治“伪科普”“伪知识”混淆视听,冒充医疗卫生、司法等领域专业人员,开展不当营销等行为。上海辟谣平台调查发现,在冒“白大褂”背后,俨然已经形成了灰色产业,不仅有医生,而且出现了真医生在为虚宣传、违规诊疗站台。

“白大褂”虽要审核,但“出租头衔”不稀奇

“目前,在短视频平台以医生的头衔开设账号并不容易,有复杂的审核流程。但是,前几年管理并不严格,平台上已经有大量认证账号,很多还掌握在MCN等中介机构手里,这就为‘出租头衔’提供了空间。”上海某三甲医院医生胡融(化名)介绍。

胡融说,不论是医院还是主管部门,大多支持医生通过短视频平台等社交媒体进行医学科普,因为相比搜索引擎的检索结果,医生出镜介绍的效果更好。但在实际操作中,问题不少。比如,有的医生没时间拍摄、有的缺乏拍摄技巧等,所以能坚持做短视频科普的医生不算多。那些闲置下来的账号,包括部分从未发布过内容的账号,就成为MCN等中介看重的资源,通过包装运作乃至出租等形式牟利。

“医生粉丝1万至10万,1年肖像权+2分钟内小视频,价格5万至10万;也可以指定医院和科室,甚至直接指定某个具体的网红医生。”这是某中介机构向记者提供的报价单。当记者表示需要三甲医院的医生代言一款医疗器械,但目前报价太高时,该中介表示,1万元可以选择中西部地级市三甲主治医生。

某中介给出的“医生代言”报价

至于具体的合作方式,该中介提供了部分合作案例。记者看到,有的是医生直接拍摄短视频推荐某款产品,有的是品牌方在产品广告中使用相关医生的头衔、照片等。该中介称,一旦达成合作,除了允许合作方在互联网渠道使用该医生的头衔、照片、推荐视频外,还赠送医生的正装照,方便品牌加工美化。“不过,我们公司不做短视频。需要拍摄短视频的,得找其他公司。”该中介说。

正如该中介所述,在“出租账号”领域,不同MCN或中介公司各有分工和侧重。其中,使用医生头衔、肖像是最简单的一种,价格最低;请医生拍摄小视频并定期发布,价格要高得多,单条短视频的价格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

某保健品市场推广员透露,在真医生“出租头衔”这件事上,往往是医生和品牌方都有需要,“愿意‘出租’头衔和肖像的,以‘腰部’医生居多。一方面,‘头部’或‘顶流’医生资源多,有的经验丰富,有的有团队配合,能够顺利完成短视频拍摄推广;但‘腰部’医生资源有限,诉求又比较多样,有的想扩大自己的知名度,也有的想通过带货等增加收入。”在合作方面,除了代言具体的产品,还包括医生出面,导流到线上问诊平台、线下诊疗机构等,“实话实说,医生出镜的短视频内容参差不齐,鱼龙混杂。”

科普养生随口说,带货引流是关键

参差不齐、鱼龙混杂到底体现在哪里呢?

“这些素材之间是可以互相结合使用的,同样一个画面,你把它原来的音静音后,把另外一个音乐语音放上去,打上字幕,就是一个原创了”“多个视频画面剪场后再重组,然后放上音乐配音,同样是一个原创”“建议做二次原创编辑,也叫做伪原创,就是接近原创,这样的话平台会更喜欢,也更容易引流涨粉”……二手交易平台某兜售“科普养生视频文案”卖家给记者发来了“满满干货”。记者只花1元钱,就从这位卖家处购买到4000多份以中医养生、科普为主题的视频及文案。

1元钱购买的养生科普文案

粗粗浏览了一下,视频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主角是带有头衔的“白大褂”,感觉是从短视频平台下载整合而成。文案内容则是互联网内容集纳,有的是科普,却没有出处,讲述的内容似是而非,漏洞百出;有的是“感人故事”,比如治好了90岁的老奶奶,老奶奶送来了很多双黄蛋……这些文案都以“我”的口吻进行了改写,如果和视频结合,还真像“医生”在进行科普或讲述。可是,1元钱买的内容经过剪辑,能相信吗?

“文案”中的一个故事

与之类似,MCN等中介机构介入的“白大褂”短视频套路也很深。

“不仅有剧情套路,MCN等机构还会根据医生特点进行包装拍摄。”通过MCN与部分医生合作的某医疗器械市场人员齐心(化名)承认,有些“套路”其实已经被主管部门、媒体曝光,比如“来自偏远地区的病人,口音浓重,但医生耐心周到,主动放弃休息,加号治疗”是典型套路之一。

齐心说,这类短视频在宣扬医生“热心助人”的同时,其实是通过各种细节暗示观看者,可以通过页面相关链接,直接选择该医生的线上问诊及预约挂号等服务,从而避免现场加号。如果观看者真的选择了线上问诊,会发现除了是有偿服务外,接诊者往往不是医生本人,而是自称“医生助理”,真难辨。至于线上预约挂号,预约的也不是医生最常坐诊的医院,而可能是其多点执业的诊疗机构乃至“走穴”的社会机构。

还有的“剧本”反其道而行之,塑造出“严肃顶真,不愿加号”的医生形象。比如,有的医生在短视频中对申请加号的病人说“不”:“我给你加号,是对其他排队病人的不公平;我照顾你,谁照顾他们”。可是,该医生话锋一转,表示能通过“小助手”等帮助患者“预约挂号”,“你要加号,联系我的助手”。此时,短视频平台或短视频中同样出现了“添加该医生助手”或“加入医生社群”提示。在联系助手后,仍旧被引导至线上问诊平台或被建议前往“医生同样坐诊的**医院或**机构”。

可见,不论是“允许加号”还是“不允许加号”,这类“剧情”的结果都是引导观看者选择线上问诊或“医生”有意指向的医院或诊疗机构。

“归根结底,部分‘白大褂’拍短视频的目的不是科普,而是引流带货。有的是具体的产品,有的可能是医疗服务,视频拍摄剪辑者正是产品或医疗服务的提供者,或者企业委托的MCN等机构。至于推荐的产品和服务是否靠谱,通过视频很难判断。在行业里,与这类产品和服务相关的投诉纠纷并不罕见。”胡融婉转地表示,“有些同行的医疗水平大家心知肚明,但大家是同行,有的还是同事,不太方便直接指出。”

叫停“白大褂”造,还需多管齐下

调查还发现,要治理“白大褂”科普、真带货的问题,仅从审核“白大褂”的身份出发,已经远远不够。“白大褂”的身份、他们介绍的内容、他们背后的MCN等中介机构、以及他们带货引流的服务和商品,都应纳入管理。其中,管理方除了平台,还包括“白大褂”的工作单位、相关产品或服务的监管部门等。

比如,南方某市公立医院医生刘某(化名)是多个社交平台上的“网红”,其账号发布了大量医疗科普短视频。刘医生在视频中和蔼可亲,娓娓道来,积累了数十万粉丝。当粉丝需要个性化咨询时,会被邀请加入他的粉丝群,由其助理帮忙回答。记者在粉丝群看到,有粉丝询问,为什么最近刘医生的门诊号显示为“停诊”,助理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引导粉丝添加微信号。在微信中,助理说,如果有面诊需求,可以帮忙预约某民营诊疗机构,刘医生也在该机构坐诊。

可记者求证发现,之所以刘医生工作的公立医院不再有他的挂号信息,是因为刘医生已经被停诊。停诊的理由恰恰是刘医生在转诊及治疗中引发大量投诉。然而,粉丝并不知道这份处罚决定,出具处罚决定的医院也没有叫停刘医生在社交平台通过短视频、粉丝群、助手等继续引流、诊疗的行为。

由此可见,拥有真实医生身份的“白大褂”在社交平台上说什么、做什么,其所在医疗机构应当承担管理职责。记者了解到,很多医疗机构对医生“多点执业”、开设社交平台账号等行为采取备案制,只有完成备案的医生,才能前往其他机构坐诊或在社交平台上进行科普宣传。不过,相关医生在社交平台上说什么、做什么,医疗机构的约束并不多。这就出现了部分已经被停诊的医生仍旧通过社交平台招揽病人、儿科医生兜售妇科产品,以及“医生出借头衔、肖像做代言”等现象。

事实上,为了杜绝真“白大褂”违规带货、引流,有的医院已经制定了内部管理制度,明确院内人员未经授权不得以医院或院内部门、单位名义申报、运营各类自媒体,授权后开设的账号也不得委托任何第三方代运营,目的是将“白大褂”的社交账号内容从源头管起来。

至于社交平台的责任,对“白大褂”的身份进行验证只是第一步,日常工作中也得加强对“白大褂”所作所为的动态巡查和监管。目前,部分平台只是停留在“打标签”的阶段,通过标签提醒观看者“医疗科普,若有身体不适,建议线下就诊”,却缺乏对应的下架、封号举措。

更耐人寻味的是,部分“白大褂”账号所链接的线上问诊服务,本身就是由该社交平台提供或投资开发的。这意味着,社交平台在“白大褂”科普上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呢?这一现象值得监管部门关注。

最后,监管部门对“白大褂”推荐的产品和服务还要加大力度。去年3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明确禁止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广告。所以,短视频里“白大褂”嘴里的、手上的产品,本身就不应该出现在社交平台上。?

热门阅读排行
© 020信息网